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2009-07-02 18:31:52
(一)一個人不能控制另一個人
?●一個人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。
改變自己,孩子才會有可能作出相應的改變。
?●一個人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。每個家長或孩子都只可以自己推動自己。
?●一個人不能“教導”另外一個人。所以,沒有“教”,只有“學”。因此,“教”孩子不重要,使孩子“學”到了才是重要。
?●一個人不能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一套信念、價值觀和規(guī)條,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。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一套,明白他的一套,從他的角度看,最有機會使他接受你的意思。
?●好的動機只是一個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動力,但是不能給他控制別人,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意愿地發(fā)生的權利。你認為那是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隨你的意旨去做,往往適得其反。
(二)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
?●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絕對一致,所以孩子的看法與你的不同,沒有什么奇怪。
?●每個人之間的不同,建造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可貴。孩子一定會有一些地方比你更好,而你有的優(yōu)點長處,孩子不會全部擁有。
?●每一個人的信念、價值觀及規(guī)條都有不同。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與你一樣的性格。
?●每個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念、價值觀及規(guī)條的產(chǎn)品。你走過的歲月,與孩子將要走的不會相同,對你正確的不一定對他也正確。
?●尊重別人的不同之處,別人才會尊重自己獨特的地方。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處,他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。
?●發(fā)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情,不能假定發(fā)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會有一樣的結果。所以你的經(jīng)驗是孩子的參考資料,但并不一定保證是正確或可行的法則。
(三)溝通的意義決定于對方的回應
?●自己說什么不重要,對方聽到什么才是重要。老是強調(diào)自己說得怎樣正確沒有用,孩子收到的訊息對他來說是什么意思才重要。
?●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,使聽者完全領會講者意圖便是最好的方法。用孩子聽得明白、能夠接受的語言對他說話會有最大的效果。
?●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訊息有同樣的反應。一個孩子對你說話的反應,不代表另一個孩子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應。
?●說話有沒有效果由講者控制,由聽者決定。孩子的反應告訴你說了的話有沒有效果,而你可以改變說話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。
?●改變說的方法,才有機會改變聽的效果。沒有效果的說法,越說孩子會越不接受,效果越差。
(四)孩子的學習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,而不是家長的指令
?●家長處理一件事的行為模式,孩子看到了,下次也會跟著做。
?●孩子看到家長面對一個情況時產(chǎn)生的情緒反應,便會認定那是正確的,并且在自己面對同樣情況時會作出同樣的情緒反應。
?●言語或文字本身不能在孩子身體和腦子里產(chǎn)生有學習效果的行為模式或情緒反應。所以教條式的訓導效果不大。
?●家長的指令,若用孩子不懂的語言模式發(fā)出,會使孩子難以跟隨。不要只為自己想說什么而說,先想一想這樣說孩子會不會不明白,修正了才開口。
(五)所有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
?●每一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(nèi)心的一些需要而做事。
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意識不到的意義,也就是說是有意義的,但他不懂得也不能說出來。
?●每一個人的行為,對他來說,都是當時環(huán)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。孩子的潛意識有很多程式,去確保在每一種情況中選擇給他最多最好的做法,雖然潛意識有時會欠缺周詳。
?●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。我們可以不接受一個人的行為,但接受背后的動機。孩子行為的本質(zhì)有錯或者效果不好,我們應該加以否定,但孩子總是不斷地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,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的動機。
?●接受一個人行事的動機,便能接受這個人,因而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。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,加以肯定,再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,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。
?●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,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。情緒給孩子力量或方向,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,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,是家長的責任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(shù)題
盡在奧數(shù)網(wǎng)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(wǎng)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