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奧博虛擬校園網 2009-06-26 21:22:49
公元705年11月,中國歷史上執(zhí)政21年的女皇帝武則天病逝了。她的墓碑,通高7.53米,寬2.l米,厚1.49米,但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。后人所加的文字,也斑駁若離,若明若暗,模糊不清。
武則天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?歷代學者為此爭執(zhí)不休,聚訟紛紜?v觀諸說,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。其一,武則天自知自己執(zhí)政中,篡權改制,濫殺無辜,荒淫無道,罪孽深重,無功可記,無德可載,與其貽笑后世,不如一字不鐫。其二,武則天自認為她在位時,扶植寒弱,打擊豪門,發(fā)展科舉,獎勵農桑,繼貞觀之治,啟開元全盛,政績蜚然,彪炳史冊,遠非一塊碑文所能容納,留下空碑一座,以示自己功蓋過世。其三,武則天一生聰穎機警,常作驚人之舉,立無字之碑,意在千秋功罪,讓后人評說。
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有岑仲勉、呂思勉等隋唐史專家。他們根據宋代著名學者朱熹的《通鑒綱目》和歐陽修的《新唐書》等史籍,認為武則天“即使撇去私德不論,總觀其在位廿一年實際,無絲毫政績可記”。還說“武則天對外族侵凌,全乏對策,而又居心疑忌,秉性殘酷,陷人于罪,全憑鍛煉;賦民間農器立頌德天樞,鑄九鼎,構天堂,對國民生計毫無裨益。”(岑仲勉:《隋唐史》)呂思勉則在其兩卷本《隋唐五代史》中,把武則天說成是“暴君”,說她“使濫刑,任酷吏”,所謂“識人才”也是她拉幫結伙,結黨營私而已。
持第二種說法的學者如范文瀾、翦伯贊等,他們援引的史料大致有唐代政論家陸贄的《翰苑集》、南宋史學家洪邁的《容齋隨筆》、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贄的《續(xù)焚書》。范文瀾在《中國通史簡編》第三冊中論說道:武則天是一位“剛強機智的政治家”。顯慶五年(公元660年)以后,武則天參政,唐高宗雖是個亡國昏君,“但腐朽勢力并沒有在她的扶植下滋長起來,也沒有因帝王易位而引起危害民眾的禍亂,貞觀時期取得的成就——統一和強盛,在武則天統治下的半個世紀里,得到了切實的鞏固,這是她對歷史的貢獻。”剪伯贊在《中國通史綱要》中指出:“武則天的打擊門閥貴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,是符合當時社會發(fā)展趨勢的,因此她的作用是積極的……武則天在鞏固封建國家的邊疆方面,也做了不少工作。”范文瀾、翦伯贊還指出,乾縣百姓,自武則天死后,每逢麥收之際,紛紛來到無字碑前焚香祀奠,追念武則天的功德,正如明代一位無名詩人在無字碑上題的詩中寫的那樣。
“乾陵松柏遭兵燹,滿野牛羊春草齊;惟有乾人懷舊德,年年麥飯祀昭儀。”
持第三種說法的學者,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,有的從解放后乾陵發(fā)掘的文物中,考證究源。1960年,學術界圍繞著郭沫若同志新編歷史劇《武則天》展開了爭鳴討論。這些學者指出:“從唐中宗起,陸贄、李絳,宋洪邁、清趙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則天,對她評價很高。”認為,唐太宗打下的盛唐基礎,建立了規(guī)模,而“武則天則鞏固和發(fā)展了這一基礎,沒有武則天起作用的五十年,也就沒有唐玄宗的‘開元之治’,武則天對唐朝的歷史和祖國的歷史都起了作用,是應該肯定的,但也不能以偏概全,武則天的錯誤也是嚴重的,尤其是其統治后期,朝政腐敗,新貴形成,對歷史的前進起了阻礙的作用”。由于功過相摻,這些學者認為,“武則天是個聰明人,立無字碑立得聰明,功過是非,讓后人去評論,這是最好的辦法。”最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國歷代名君》一書,胡戟在《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》一文中指出:“這座聞名于世的無字碑櫛風沐雨,千余年來,昂然挺立,它似乎象征著武則天對自己一生事業(yè)的信心,是有意留下空白,任憑世人評說吧!”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題
盡在奧數網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