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絡 2009-06-22 23:31:33
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,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,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,這比知識更重要。
1.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,是他的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。
2.我們對一個人的態(tài)度、看法、情感和行為,部分是被這個人“教會”的。
3.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,都發(fā)展出了一整套保護自己的措施。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、強大的,也可以說是不成熟的、脆弱的。
這是武漢中德醫(yī)院的創(chuàng)始人、國內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總結出的三句話。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創(chuàng)辦的心理治療學派,對一般人來講,既博大精深又晦澀難懂,但曾奇峰認為,整個的精神分析學說可以概括為這三句話。
這一期的文章,先主要闡述第一句話。
“一個人的現實人際關系,是他的內在的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。”
這句話中所謂的客體關系,指我們心理中內化的“我與重要親人的關系”。“我”是主體,而重要的親人是客體,這個關系就被稱為客體關系。
一般而言,最重要的客體就是父母,而這個客體關系,主要是指一個人內化的自己與父母的關系,它基本在一個人5歲前完成。
這個客體關系有三個部分:“內在的我”、“內在的爸爸”和“內在的媽媽”。它們之間關系的性質,決定著我們長大后與其他人交往的方式。如果童年時,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比較健康,那么我們長大后與別人相處時也會比較健康。如果童年時,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不正常,那么我們長大后就難以與別人健康相處。
因:父母不喜歡她
果:上司不喜歡她
在4月29日的“健康·心理”版的《三年被炒七次,為什么》一文中,提到過一個叫阿云的女孩,她每進入一個公司時,上司和同事都比較喜歡她,但是,工作沒多久后,上司和同事都開始疏遠她,她最后會在公司中成為孤家寡人。
這種情形,完全拷貝了她童年時的人際關系模式。她的父母忽視她,而將大部分的愛給了她的弟弟。她內在的客體關系中,“內在的我”不相信會得到“內在的父母”的愛,而且一旦要與弟弟競爭的話,她永遠都是失敗者。結果,在她現在的現實人際關系中,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愛,而一旦要與其他同事競爭,她一樣永遠都是失敗者。
但是,這種人際關系,其實是她“營造”的。
其實,每進一個公司的一開始,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數都對漂亮的阿云頗有好感。但因為早已經形成的不良的客體關系,她不相信她能贏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,她接下來會有意無意地做很多事情——常見的是拖延和遺忘,最終把她在公司的關系變得和她童年時在家里的關系一模一樣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題
盡在奧數網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