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 2009-06-20 21:52:56
過年時聚會增多,一些家長發(fā)現(xiàn),家里要是來了客人,孩子就會出現(xiàn)一些“微妙變化”:一方面,孩子的表現(xiàn)欲被激起,喜歡在客人面前展現(xiàn)自己的聰明才智;另一方面,一些孩子開始吵鬧,打斷家長說話,甚至可能出現(xiàn)一些讓人尷尬的行為。孩子的這些表現(xiàn),在很多人眼里就是“人來瘋”。本期,我們就從孩子的“人來瘋”談起,展開解讀孩子不恰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,希望家長意識到,讀懂孩子的“心”,對孩子的行為有一個正確的反應,并且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,將有助于培養(yǎng)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“人來瘋”背后的心理
媽媽的朋友來家里做客。五歲的小明特別興奮,不停地在媽媽和客人身邊跑來跑去,還不時地大聲嚷嚷:“媽媽,我的筆找不到啦,快幫我找找。”媽媽耐心地哄著:“小明乖,媽媽和客人說話,你先自己玩。”
“噢,知道了。”小明乖巧地回到自己房間。可不到五分鐘,小明又來了:“媽媽,我覺得身上癢癢,快幫我看看。”媽媽面對客人有點尷尬:“這孩子平時挺乖的,今天不知怎么了?”
很多家長把類似小明的行為,稱為小孩“人來瘋”,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大多是束手無策,嚴厲打罵自然于心不忍,好言哄勸又難以見效。父母還會擔心:下次家中來客人,孩子是否還會“人來瘋”。
客人來到家中,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新鮮刺激,客人一般會夸孩子,這就會讓孩子興奮地表現(xiàn)自己。此時,客人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表示寬容,但這又一次強化了孩子的行為,孩子可能會鬧得更兇,甚至會出現(xiàn)一些不適當?shù)男袨,使父母陷入尷尬的境地?/p>
從另一面看,孩子都有表現(xiàn)欲,“人來瘋”是可以理解的。況且有時候,有的家長只顧自己談天說地,孩子認為自己被忽視了,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,孩子可能會有所行動。心理學研究表明,孩子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一些不適當?shù)男袨,可以歸結為一個主要原因:他們希望感受自己的重要性。因此,我覺得對父母來說,首先應該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。
解讀孩子的四類行為
有專家經(jīng)過研究,將兒童不適當?shù)男袨,按照不同目的分為四類。第一類:為獲得注意。例如,“人來瘋”的孩子,父母如果因此特別留意孩子,那么日后孩子可能會再以相同的行為來求得注意;如果父母用打罵的方式來回應孩子,這可能會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,因為有些孩子覺得,即使得到的是負向的關注,也比被忽視好。
第二類是有些孩子在“尋求權力”。父母想要控制孩子,孩子也想表達自己的意愿。在這場父母與孩子的“對峙”中,沒有贏家。因為,如果父母縱容孩子,孩子日后會變本加厲,如果父母嚴格控制孩子,孩子會覺得無力反抗,他們可能會放棄個人意愿,轉向第三類行為,那就是“報復”。
有“報復心理”的孩子,其實在他們的內(nèi)心深處,認為自己是被拒絕和被排斥的,只有當他們傷害別人,以負面和令人反感的行為出現(xiàn)時,才會被“重視”。孩子如果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,父母會覺得受到傷害,認為應當懲罰孩子,但這可能會使孩子尋找更激烈的手段來反擊。如果孩子再次受到了挫敗,他可能會以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,來尋求他人的原諒與同情。
這就是第四類行為,孩子開始自暴自棄。這些孩子往往用“我沒有辦法”或是“我無能為力”來保護自己,使別人不再對他存有希望,他們用“逃避”來省去責備與不安。
相信孩子的自身力量
一般來說,孩子是通過家長等人的反應,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。因此,父母如果能細心解讀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,并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反應,將有助于培養(yǎng)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。在前文中,我們解讀了孩子的行為目的。接下來,我們就來談一下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正確反應。
首先,當孩子企圖以不恰當?shù)男袨閬慝@得父母的注意時,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,“視而不見”是一種應對方法。比如,孩子想要買某件玩具,父母不同意,孩子就大聲哭鬧,這時,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不作任何表態(tài)。因為,如果父母不同意買玩具,那孩子可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;如果父母去哄勸孩子,甚至滿足孩子的要求,那么以后,孩子一旦愿望不能滿足,就會以同樣的行為來“要挾”父母;如果父母生氣打孩子,過后又內(nèi)疚自責,孩子則“曲線”達到了被關注、讓父母心疼的目的,從而強化了孩子的哭鬧行為。要明白,父母對孩子的“關注”,絕不能在孩子刻意要求得到的情形下給予。
其次,當孩子以拖拉、頂嘴等行為來對抗父母,或是發(fā)泄內(nèi)心不滿時,父母切忌用權威來壓制孩子,因為這種“權威”可能會增加孩子對權力的欲求。此時,父母可以借助充滿幽默感的語言化解危機,并通過贊揚的方式、滿懷希望的語調(diào),引導孩子有所改觀。
最后,很重要的一點是,父母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。當孩子出現(xiàn)不當行為,在沒有危害的前提下,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承受后果。我們相信,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,孩子會在自然的行為結果中受到教育,從而改變自己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(shù)題
盡在奧數(shù)網(wǎng)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(wǎng)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