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自網(wǎng)絡 2009-06-15 11:47:10
一個3歲的小女孩,安靜地坐在房間的角落里玩耍,她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個看似單調(diào)的活動中,將一些彩色的玻璃球一顆顆地塞到玻璃瓶中。每當一個玻璃球落下去的時候,就會發(fā)出清脆悅耳的撞擊聲,這樣的過程中,小女孩只是面無表情地重復一個動作,將玻璃球一顆顆地放進瓶子。親喊了小女孩三次,她都充耳不聞。當瓶子裝滿之后,小女孩把玻璃球倒出來,然后繼續(xù)重復這樣的動作,直到母親進來收起瓶子,她才被迫停止游戲。
“妮妮,把瓶子收起來吧,看看媽媽給你買的花裙子。”小女孩被母親抱起來,不情愿地看了一眼窗臺上的玻璃球。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活力,精神飽滿的樣子。其實,母親只想轉(zhuǎn)移她的注意力,小女孩每天都要重復這個游戲,少則十幾次,多則幾十次,這種情況讓她有些擔心,而女兒卻似乎對此有用不完的熱情和專注。
晚上,小女孩早早地躺在床上,等著母親給她講“床頭故事”。母親準備給妮妮講一個新故事,但是她非要聽《金色的房子》。母親有些吃驚,這個故事女兒已經(jīng)聽了十多遍了,雖然她還不認識幾個字,但是已經(jīng)熟悉到可以背誦了,“紅的墻、綠的窗,金色的屋頂亮堂堂……”
妮妮的母親想:重復一件事情多么枯燥啊,女兒是不是患上“孤獨癥”了?
對于成人來說,重復操作似乎是一件苦差事,不少人都會充滿疑問:“反復做事需要耐力,3歲或5歲的孩子能忍受得住嗎?”其實,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,因為兒童本來就喜歡重復地做某一件事,年齡越小越是如此。當他們碰上感興趣的事,就會沒完沒了的重復地做這件事。
“重復做事”是兒童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訓練活動,心理學家把它稱為幼兒特有的“常同行為”,蒙臺梭利將其稱為“重復練習”現(xiàn)象,同時,她也通過實踐研究得出了兒童重復做事的必然性--為了意志力的形成。
意志力來源于選擇有智力目的的活動,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,即經(jīng)歷專注、興趣、意志、順從四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兒童的意志力并非成人所理解的那樣,可以通過后天強化訓練出來。實際上,兒童的意志力形成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,也是一種天賦的本能,它是兒童自然成長的法則。
蒙臺梭利觀察到,在意志力形成的第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,即意志的發(fā)展,總要經(jīng)歷三個重要的階段,其中最常見也是首要的階段便是“重復練習”。
“反復操作是兒童的智力體操。”蒙臺梭利用這個比較恰當?shù)谋扔髡f明了重復和智力的關系。兒童在玩耍一樣東西時總是重復進行,在讀一本書時總是重復聽,在操作一樣教具時總是重復幾十次,這在成人的眼中可能是微不足道的,甚至成人認為這是由于兒童的幼稚而導致的,但是這樣的重復卻使兒童感受到力量和獨立,并使兒童達到極度的滿足。實際上,如果兒童能達到重復一種活動的時候,那是因為兒童已經(jīng)能夠相當程度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點上。這種狀態(tài)我們才把他稱為注意力集中。這種集中的注意力在重復中,兒童的內(nèi)心就獲得了一種力量。我們把這種力量解釋為控制的力量,兒童既能控制自己的行為,又能控制自身之外的物質(zhì)世界。
許多父母都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兒童重復練習的現(xiàn)象,要么是在學校,要么是在家里。但是,他們多數(shù)會表現(xiàn)出茫然的表情,并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意志力形成的第一個階段。正是基于“重復練習”的起點,兒童才慢慢形成了自制和自覺的能力,為進入第二個階段打下了基礎,即自由地選擇自我訓練的生活方式。
人們已經(jīng)意識到手和語言是人類智力的兩種外部表現(xiàn),所以重復地聽、說、讀、畫,以及所有重復性的勞動都是促進心智發(fā)展的運動。兒童喜歡用雙手去重復做事正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種表現(xiàn),他們往往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對一些“基本工作”產(chǎn)生濃厚的興趣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(shù)題
盡在奧數(shù)網(wǎng)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(wǎng)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