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來自網(wǎng)絡 2009-06-09 08:57:02
當寶寶這樣對你笑時,別忘了給他一個回應,因為如果父母在此時能給他一個輕松的微笑做回應,他就會更樂意這樣做,并且開始知道了他的行為會有反應。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回應,比他自己的感覺更重要。
伴隨著成長,小寶寶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多。高興時,開始咯咯地笑出聲,并且手舞足蹈,興高采烈,甚至開始等著你逗他高興。有試驗表明,當一個5個月的小寶寶躺在床上時,媽媽走近她,并且藏在寶寶的床后,雖然寶寶看不到媽媽,可她開始興奮地扭來扭去,等著媽媽和她藏貓貓。換一個陌生人,寶寶就不會有這種期待的表示了。因為寶寶知道媽媽是她生活中的重要人物,這是一種純粹的感情的自我流露。
大約3個月時,寶寶的語言能力開始發(fā)展。小寶寶嘴里發(fā)出咿咿呀呀的童語,模仿他們喜愛的人的聲音,這是他們另一種表達自我感覺的方式。和微笑一樣,交流是感情發(fā)展的關鍵。如果你的寶寶在對你“說話”,你該學他的聲音,也對著他說,寶寶會很高興,并且繼續(xù)與你"對話",這對將來的語言發(fā)展是一種很積極的體驗。
氣憤也是在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(xiàn)了。假如你從一個6個月的寶寶手里拿走他的玩具,此時他發(fā)出的聲音與肚子餓時發(fā)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。雖然寶寶還不會表達失落和挫折感,但下次,你再想從他手里搶走玩具,可沒那么容易了,他會抓得更緊,不讓你拿。這種抓握練習可以發(fā)展他的肌肉力量,并且學會自我控制。
6-12個月,害怕與依戀
想想看,還記得帶寶寶去游樂園玩的情景嗎?這是她第一次和卡通人物面對面,雖然沒哭,但她一只手緊緊地抓住你的胳膊,另一只手甚至在顫抖。她盯著卡通人,但同時一直看著你,希望你能保證她是安全的,直到卡通人離開,你才聽到她輕松地出了口氣。這是嬰兒的一種很正常的反應:怕生。這個年齡的孩子害怕他們生活的秩序被打破,因為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更復雜了。
在半歲到一歲之間,孩子開始急切地想知道誰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。當他們會爬,甚至可以扶著人踉踉蹌蹌地走幾步時,他們渴望更加獨立自由,想去哪去哪。但仍然強烈地依戀爸爸、媽媽或照料人,希望與照顧他們的人更貼近。
此時,一種新的分離焦慮的情緒出現(xiàn)了。當寶寶喜歡的人離開時,寶寶會表示出強烈的不安,他不知道這個他喜歡的人還會不會回來?往往是媽媽換衣服或爸爸拿起鑰匙要出門時,寶寶就開始變得急度不安,甚至聲嘶力竭地哭鬧,這種普遍的分離焦慮現(xiàn)象說明了一點:她的大腦已經(jīng)發(fā)展到可以預期損失。
當然,除了恐懼和氣憤的感情,這么大的孩子也會表示出對周圍環(huán)境的喜愛。他們希望與其他人分享他們的喜悅。當他看到一只可愛的小狗狗時,他會拉媽媽,讓媽媽也看。他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拿來放到大人的膝蓋上,讓大人看他們的好東西?煲粴q時,大多數(shù)寶寶可以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,這些最早的詞一般是用來稱呼他們喜歡的人,例如爸媽或是經(jīng)常哄她玩的小朋友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(shù)題
盡在奧數(shù)網(wǎng)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(wǎng)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