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新浪育兒 2009-06-01 20:41:07
祖國醫(yī)學中沒有盆腔炎病名的記載,但根據其臨床表現(xiàn),可概括于“熱入血室”、“帶下病”、“婦女癥瘕”、“經水不調”、“經行服痛”、“不孕”等病之中,其病因病機是由于外邪侵入瘀積胞中,以致沖任臟腑功能失調,氣機不利,經絡受阻而導致腰酸、腹痛、帶下、痛經等。如《婦人良方》載:“婦人月經痞塞不通;虍a后余未盡,因而乘風取涼,為風冷所乘,血得冷則為瘀血也。瘀血在內,則時時體熱面黃。瘀久不消,則為積聚癥瘕矣。”這段話即描述了盆腔炎的病因,癥狀以及炎塊的形成。
本病的病理性質以腎氣不足、帶脈失約為本,濕熱、瘀血、寒凝、痰濕為標,屬于本虛標實證,其病理變化與月經周期有關:月經后期由于胞宮空虛,體內肝腎精血趨于暫時不足階段,機體防御功能降低,病邪乘虛而作;月經前期腎虛肝郁影響脾運,濕邪下注,致本病諸癥多于月經前后發(fā)作或加重。
中醫(yī)藥治療該病有明顯的優(yōu)勢和特色,根據其臨床表現(xiàn),進行辨證施治,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從瘀論治是中醫(yī)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原則之一,可貫穿治療始終。根據經期前后的不同及辨證,用藥不同。
濕熱證多見腰酸、下腹痛、帶下量多、色黃、質稠、味臭、月經不調或先期量多、尿黃便干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者,治以清熱利濕、活血化瘀。
寒濕證多病程遷延日久、畏寒肢冷、小腹脹痛、有冷感、經行后期量少色暗、帶下清稀量多、舌質淡或有瘀點、苔白膩、脈沉遲者,治以溫經散寒、化瘀除濕。
脾腎不足多下腹痛及小腹兩側隱隱作痛,甚至牽及腰骶酸痛、帶下量多清稀、精神疲倦、四肢不溫、大便溏薄、舌苔薄膩、脈細沉者,治以健脾益腎。
除了辨證治療以外,結合月經周期分期論治。經后期重在益肝腎調氣血,迎合經后陰長陽消的生理特點;經前期調補腎陽、疏肝理氣。
除此以外,藥物外敷、肛門灌藥、中藥熏蒸、直腸使用栓劑等均可根據病情配合使用。長期慢性盆腔感染大幅降低患者的機體抗病能力,也會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。故一旦發(fā)現(xiàn)有上述不適癥狀,應及時到醫(yī)院就診,切不可胡亂服用藥物,以免貽誤治療而遷延不愈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題
盡在奧數網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