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生命時報 2009-05-27 10:53:03
乙肝患者也有生育的權利,而圍產期傳播是乙肝母嬰傳播的主要方式,孩子多在出生時接觸母親的血液和體液被感染。感染的年齡越小,越可能成為慢性肝炎。因此,阻斷母嬰傳播對控制乙肝流行具有重要意義。
目前公認的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的有效方法已經寫入了我國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》,具體為:1.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乙型肝炎疫苗,然后間隔1及6個月注射第二及第三針疫苗,其保護率為87.8%;2.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: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,應在出生后24小時內盡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,最好在出生后12小時內,劑量不小于100國際單位,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乙型肝炎疫苗,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。也可在出生后12小時內先注射一針免疫球蛋白,1個月后再注射第二針,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型肝炎疫苗。后者不如前者方便,但保護率高于前者。新生兒如果在出生后12小時內注射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,可以接受母親的哺乳。
另外,2006年《肝臟病學》雜志發(fā)表的論文提示,國外阻斷乙肝母嬰傳播有了新進展。其中之一是拉米夫定的應用。
很多醫(yī)生發(fā)現,如果孕婦體內病毒數量過多,例如DNA超過108拷貝/毫升,即使新生兒按時注射了疫苗和免疫球蛋白,仍可能感染病毒。為此,歐美醫(yī)生從妊娠33周起就讓孕婦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毫克,等于加了雙保險,能明顯減少圍產期的傳播。此方法沒有不良反應,安全性較高,但不推薦在妊娠前三個月使用。我國浙江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上述結論。
不過,上述做法在國內乙肝防治指南中尚未明確。另外,如果女性患者在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療過程中懷孕,可繼續(xù)治療而不停藥,但需根據患者病情、對胎兒可能的危害以及治療的益處進行權衡,并進行認真的風險—效益評估,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題
盡在奧數網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