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幼教網 2009-03-19 10:11:55
卡其亞的生日在即,媽媽準備為她在家中開一個生日派對,在發(fā)送邀請卡的時候,發(fā)生了這樣的對話:“維娜家的地址是什么?”“我不想邀請她參加。”“怎么會?她是你的好朋友?”“不,她不是?”“這樣講不好,如果讓維娜聽見會怎么想。你也不希望她這樣講你,對嗎?“”我不管,我不想請她。“”如果是這樣或許你根本不該開這次派對?梢,不開好了。”
話雖講到這里,派對還是要開,生日一年一次,孩子們都很喜愛用這種方式慶祝生日,媽媽當然不愿讓女兒的情感受挫傷,但如何挽回呢?媽媽不禁為自己說出去的話煩惱起來。
1、別用成人的眼光“縮小問題”
首先當女兒提出不讓好朋友參加生日派對時,媽媽沒有意識到這里有問題,不是去聽一下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過節(jié)兒,而是簡單地說:“她可是你的好朋友?”以此來否定卡其亞的愿望或對維娜的不好感受,這樣就給對話加上了阻力。
當女兒很負氣地說維娜不是她的好朋友時,媽媽還有機會讓女兒說一說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。但是媽媽又一次使用了成人的判斷,她或許是這樣想的:小孩子真是很片面很極端,或許她們有一些爭吵,還沒有平靜下來,就這樣“絕情”。她這樣想也就這樣說了出來,但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呢?
2、鼓勵孩子將心里話說出
客觀地講是很對的,孩子之間今天吵,明天好,還會有什么大事嗎?用不著過問,幾天就過去了。的確如此,但媽媽忽略了一點,就是對孩子來講同好朋友鬧矛盾是非常嚴重的事。她們很可能希望向媽媽抱怨一番,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機會讓她將心里的話講出來,反而對她講“你這樣做不對”,在這種情況下,孩子不會認真聽取、考慮你的意見,而是反應得十分極端。而孩子的“不講理”又進一步引發(fā)父母的氣惱,變得也像孩子一樣地極端起來。如果我們領會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,就會采取不同的態(tài)度對待。
當女兒說出不邀請好朋友來參加派對時,媽媽應當意識到這是一個“嚴重“的問題,因為女兒一定是生了很大的氣才會這樣做,而不是依照成人的眼光將問題“縮小”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題
盡在奧數網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