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荊楚網(wǎng) 作者:記者 吉晶晶 大學生記者 鄭祖?zhèn)? 2007-10-13 09:04:15
從“小朋友”到“小學生”,孩子將面臨哪些改變,家長和老師又該怎樣幫他們少走彎路,順利完成幼小銜接?
家長:陪孩子涂鴉練坐功
孩子活潑好動,怎樣能讓他專心地坐足40分鐘?一年級學生家長方虹女士介紹了她的經(jīng)驗:“兒子很喜歡畫畫,我便買來一些畫冊,陪著他一塊描圖、填色。起初,一次畫1幅圖,大約需15分鐘。小家伙很感興趣,后來主動要求一次畫3幅,不知不覺就坐了45分鐘。”
武漢工程大學的楊老師,孩子今年6歲,下半年升小學。她認為,小學、幼兒園應各司其職。在家里,她會讓孩子做一些手工游戲,讓孩子在玩中學會思考、學會與人溝通。循序漸進中,讓孩子有時間概念、課堂概念、學習成績概念和升學概念。
漢口的馮女士說,女兒上小學之前,只會20以內的簡單加減法、也沒學過拼音。她著眼于調整孩子的生活習慣:按時睡覺、獨立吃飯等。
幼兒園老師:提前熟悉小學環(huán)境
幼兒園是娛樂性的學習,小學是知識性的;幼兒園的老師更像是媽媽,而小學的老師就是老師。孩子轉化角色的過程中,幼兒園老師提倡做哪些“學前輔導”呢?
每年6月,省三保幼兒園會開展“我要上學了”系列活動:組織大班孩子參觀小學,將小學老師請進幼兒園。孩子親身體驗了小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后,老師再適時加以引導,能讓他們對小學生活心生向往。
漢口復興村一所幼兒園的王老師介紹,孩子讀大班后,老師會縮短其午睡時間,教他們自己整理玩具。孩子自理能力強了,書包里的課本、作業(yè)本不會丟三落四;孩子善于傾聽,能記住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。
小學老師:學知識不如培養(yǎng)能力
孩子提前學習唐詩、運算、英語等相關知識,結果卻“消化不良”。進入小學后再重復學習,容易讓他們產(chǎn)生倦怠情緒。一年級新生需在哪些方面做準備呢?
“對六七歲的孩子而言,培養(yǎng)學習興趣比學知識本身更重要!蔽錆h市十佳班主任、崇仁路小學特級教師董瓊說,家長應將保持兒童的求知欲、好奇心作為首要任務。在日常生活中,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、行為習慣和與人交往的能力。
江岸區(qū)光華路小學郭泳霞老師認為,培養(yǎng)孩子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向往,是“幼小銜接”中最重要的一點。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態(tài)度、看法、情緒狀態(tài)等,影響其入學后的適應能力。
幼教專家:給孩子一個過渡期
在作息時間、教學內容、教學方式等方面,幼兒園和小學之間都有差異。幫孩子平穩(wěn)過渡,不僅需要幼兒園老師“打基礎”,也需要小學老師“鋪臺階”。
省三保幼兒園保教干事金錦秀認為,小學低年級段的課程標準、授課方式,應盡可能“游戲化”,給孩子一個適應過程。
武漢市教科所幼教專家陳紅梅提醒家長,孩子的發(fā)展包括習慣興趣、性格養(yǎng)成等方面,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。小學對新生進行相關測試,應側重對能力和習慣方面的評價,不應單純地看孩子掌握了多少課本知識。
相關推薦:
小升初試題、期中期末題、小學奧數(shù)題
盡在奧數(shù)網(wǎng)公眾號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(wǎng),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